由于我國水溶性鉀肥資源匱乏,對進口的依賴程度高。山西臨縣紫光鉀業以鉀長石為原料,采用先進工藝,生產出含有水溶性鉀和枸溶性鉀的鉀硅肥,為緩解我國鉀肥資源緊張局面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2014年1月11日,全國農技中心關于召開鉀硅肥與土壤改良研討會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農業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國家化肥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肥)行業分會、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湖南省農科院土肥所,有關省(自治區)土肥站、媒體和企業的近2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會議聽取了有關科研教學單位開展鉀硅肥田間長期定位試驗和鈍化土壤重金屬盆栽試驗效果。同時總結了2013年鉀硅肥試驗效果,研討難溶性鉀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和鉀硅肥對改良土壤、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貢獻。
增加我國鉀肥話語權
資料顯示,世界已探明的鉀鹽儲量為2000億噸K2O,主要分布于北美、西歐等地區。我國可溶性鉀資源嚴重短缺,已探明儲量不足世界總量的0.2%。國土資源部信息,2012年我國可溶性鉀資源的查明資源量是10.35 億噸(7省區查明鉀鹽產地42處 )。而經過幾十年的開采,我國加資源剩余儲量開采年限有限。另據中國鉀鹽(肥)行業分會發布的《2013中國鉀鹽鉀肥行業運行報告》指出,每年進口鉀肥約350萬噸,每年鉀肥產量約為國內使用量量的一半,對進口的依賴度高。
然而可喜的是,我國難溶性鉀資源豐富,難溶性鉀礦石儲量大于1000億噸,其中蘊含的K2O資源量大于100億噸。結合我國地質特征和巖石類型分布特征,估測我國富鉀巖石的愿景儲量可能大于2000億噸,蘊含的K2O資源量可能大于200億噸,主要分布在安徽、內蒙古、新疆、四川、山西等省。開發利用難溶性鉀肥資源,可以緩解我國鉀肥資源短缺的現狀,對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國際貿易話語權具有重要作用。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工藝創新,利用難溶性鉀礦生產鉀肥的工藝逐漸成熟。
試驗、改土效果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缺鉀土壤已經達到4.5億畝。若將缺乏面積補到土壤中等含速效鉀水平,需要鉀肥約6000萬噸(折純,下同),每年維持土壤速效鉀含量穩定(作物帶走和淋失)需要約800-900萬噸。同時,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測土配方施肥速效鉀養分豐缺指標產生變化,土壤內含速效鉀臨界值提高,更多的土壤缺鉀。業內人士指出,2005-2011年測土配方施肥902萬個土壤樣品數據統計分析表明,與30年前的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全國耕地土壤酸堿性(pH)下降0.13-1.3,平均下降0.8個單位。我國40%的耕地土壤處于pH6.5以下,其中pH5.5-6.5之間占22.7%,pH4.5-5.5之間占15.8%,pH4.5以下占1.8%,pH5.5以下的面積為2.26億畝。
全國農技中心土肥處負責人指出,近年來,全國農技中心主要開展了兩種新型鉀肥的實驗示范工作:(一)鉀硅肥(山西臨縣紫光鉀業):以霞石正長巖為原料,有效含量: K2O=25-30%,SiO2=20%。 pH:9-10。(二)鉀硅鈣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難溶性鉀礦為原料,有效含量:K2O≥3.8%,SiO2 ≥ 20.0%,CaO ≥ 26.0%,MgO ≥ 1.0%。pH:9左右。而從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和各地土肥部門的大田和盆栽肥效對比試驗效果表明,鉀硅肥習慣施肥+45公斤/畝鉀硅肥處理第一季作物增產效果最好。小麥成熟期生物量、含25%水溶性鉀的鉀硅肥顯著增產。同時,與對照和等量硫酸鉀相比,施用鉀硅肥顯著提高玉米產量。與對照相比,施用鉀硅肥顯著提高黃瓜等經濟作物的產量。
產業化布局完成
對于這種新型肥種取得目前的成績。成立于2009年3月5日山西臨縣紫光鉀業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山西臨縣紫光鉀業負責人介紹,依托山西省臨縣紫金山豐富的霞石正長巖礦產資源,歷經十年的刻苦攻關,建成并投產萬噸級鉀肥中試生產線。據山西臨縣紫光鉀業負責人表示,公司注冊資金壹億元人民幣,經營地址為臨縣城莊鎮寨上村,主營鉀長石材加工、銷售、肥料等,作為聯添控股集團的子公司,公司擁有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對我國農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同時,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先導,致力于鉀礦資源的合理有效開發利用工作。目前企業規模化生產初具規模,年產一萬噸鉀肥生產線已建成。年產二十萬噸鉀肥生產線在建。年產一百萬噸鉀肥正在規劃。同時,紫光產出的產品供大田試驗和產品推廣都在不斷推進中。對于未來,紫光將實現達到設計產能并保持穩定運行;全面推廣形成豐富和完善產品類型;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和良好的經濟效益;為國內鉀鹽工業拓寬資源渠道;為投資者爭取可觀的投資回報并努力發展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新型鉀肥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