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元化的信息內容及渠道為公眾帶來了更多的精神給養,從此前爆紅的“上頭條”,到“玉兔登月”,讓公眾見識到了社會萬象,一如19世紀傳入中國的“萬花筒”,多樣化的信息提供讓大家更加透徹的了解當下的生活與社會。而在眾多信息傳遞渠道中,一款以社區居民為受眾群體的手機報,正以最為貼近生活、貼近社區的內容,打造展示生活多彩的社區“萬花筒”。
服務多元受眾群體,打造生活“萬花筒”
當下,媒體渠道細化程度逐漸加深,傳統媒體、社會化媒體、移動媒體群雄逐鹿。如何準確抓住受眾群體便成為一大難題,無論是微博、微信自媒體還是新聞客戶端均選擇了“內容為王”這一方向,緊抓用戶心理進行精準、優質的內容投放。
而社區手機報又是如何在眾多媒體形式的夾擊下,在北京天通苑、回龍觀、通州等23個社區350余萬用戶中站穩腳跟,繼而開始進軍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的?
記者在體驗潘家園社區手機報體驗后,找到了答案。一方面,社區手機報在內容選取上更加關注“百姓身邊事”,定期發布譬如節日假期安排、地鐵線路開通、自行車租用點開放等關乎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信息;另一方面,社區手機報還根據受眾群體選擇多元化資訊服務。老年群體可通過社區手機報獲取生活信息、家長里短、育兒信息;奔波事業的中年群體可在手機報中了解當下發生的社會熱點,最新動向;而針對熱衷娛樂的年輕人,社區手機報還提供有周邊餐飲、娛樂商戶信息,以及最新電影資訊。
乍一看社區手機報所提供的信息,不似傳統新聞關注財經熱點,政策動向,似乎“難登大雅之堂”,然而正是這樣差異化的信息內容,滿足多元化受眾需求的信息定位,牢牢把握了受眾心理。就如同透射生活萬象百態“萬花筒”,吸引著更多的用戶去關注。
互動溝通平臺,建立居民社區紐帶
在加強社區治理及居民溝通中,社區手機報同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長期以來,社區雖然承載大量居民生活,但與居民間建立的聯系卻少之又少,居民對于社區所持有的一些建議及問題往往無處可提,社區居民之間交流渠道不暢,都是造成社區治理困難的一大原因。
社區手機報通過提供暢通的社區居民交流平臺,居民可以針對社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看法及建議,并通過手機報平臺進行推送,讓諸如社區衛生、安全等問題被更多人所關注,進而協助社區居委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強化治理、改造,推動構建和諧社區環境。這無形中契合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促進居民在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的職能的要求。
此外,諸如租房信息、閑置物品轉讓以及尋物啟事同樣可以通過社區手機報平臺進行發布,讓居民可以通過社區手機報獲取來自其他居民的關懷與幫助,加強鄰里關系建設。這些功能,都使社區手機報相比傳統媒體單向傳遞信息,更顯人文關懷。準確把握產品定位與用戶群體之間的關系,使社區手機報成為每一位社區居民均可參與的“議事堂”,建立社區與居民之間更緊密的紐帶。
無論是社區生活的“萬花筒”,還是居民、社區之間的紐帶,社區手機報都將讓社區不再是一扇扇冰冷緊閉的門,而讓更多居民參與到整個社區的交流與互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