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經濟增長中,每年大概有30%—50%的GDP增長是中國經濟增長貢獻的,但如果中國的增長模式不可持續,影響到的就不光是中國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克強經濟學的概念提出者黃益平近期在2013年騰訊網“中國說•時代知行者”思享會上分析道。這也是為什么本屆三中全會受到國際社會關注的原因之一。
黃益平認為,三中全會后全國都在學習這次會議的政治文件,國內學習政治文件熱情空前高漲,是有其背后動因的。原因有三:其一,中國經濟改革政策將影響到世界范圍的經濟增長問題;第二,藍圖中的“頂層設計”和“市場化”關系到經濟改革是否能行而有效的實施;第三,經濟改革真的實施下去中國經濟會發生歷史性的轉變。
他解釋道,此前提出“李克強經濟學”之所以受到全世界關注,主要是因為大家對中國新政府的政策有很多新的期待。黃益平對“李克強經濟學”有一個簡單的概括:不刺激、去杠桿和保改革。新的領導人有各種表述,但外界很難準確地理解新的政府到底要做什么,尤其是十八大閉幕,三中全會還未召開時。所以順應了國際上的這種需求。
在談及經濟轉型時,黃益平說道:“這一系列的改革是把過去沒有做完的市場化進程走完,讓中國經濟從過去的經濟奇跡走向未來的常規發展。”而這一過程中,我們會看到中國經濟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習以為常的經濟特征以后都不會繼續,以后人們會看到一系列新的特征。
黃益平從經濟學的角度解讀了“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他認為“決定”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的變化概括為六點:經濟增速放緩、通脹壓力上升、收入分配改善,消費在GDP占比增加,產業升級加速,經濟周期愈加明顯。
黃益平最后強調,三中全會宣布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政策,具體有100多條措施。如果我們看到三中全會的決定是真實的、是真的會得到落實的,那么我們現在就是站在經濟發展的歷史轉折點上,未來經濟結構、增長態勢都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