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作用在于確定并延續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體系。與之相比,中華文明缺乏信仰。”易中天教授在前不久主題為“中國說”的騰訊網思享會上講到。
在題為《中華文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主題演講中,易中天指出,中華文明或者準確地說漢文明是沒有信仰、沒有宗教的文明。中國人的信仰普遍是實用主義的。
不過他認為,在我們的文明體系中雖然沒有信仰,但是一直存在核心價值,也因為這樣中華文明才得以存續至今。這個核心價值觀,在以前是儒家的“三綱五常”,延續到民國時期的經濟狀態;在近代,是階級斗爭的價值,也符合計劃經濟。
在提到中國新經濟形勢下的文化問題時,易中天描述中國的現狀是“身強力壯、東張西望、錢包鼓鼓、六神無主”。
他分析道,中國在進入市場經濟之后,中國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而價值體系仍是陳舊的,國民文化素質和道德水準跟不上,因此,才出現了一系列道德敗壞和價值虛無的問題。就像三聚氰氨、蘇丹紅等問題。究其根本是因為:市場經濟階段,缺失了符合中國國情,能夠延續中華傳統又適合市場經濟的核心價值體系。
“正因如此,中國的轉型從根本上應該是文化或文明層面的轉型。”易中天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