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 楊勇
最近,谷歌為追蹤用戶行為付出的沉重代價,這一案例非常值得我國互聯網行業借鑒。2012年,谷歌編寫了專門繞過蘋果Safari瀏覽器隱私設置的cookies文件,以追蹤互聯網用戶,并支持自身的Doubleclick廣告業務。此行為被斯坦福大學研究生Jonathon Mayer發現后,谷歌在美國37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遭到侵犯用戶隱私的指控。原告各方在指控中稱,谷歌繞過了使用蘋果Safari網頁瀏覽器用戶的隱私設置,并安裝cookies到用戶瀏覽器中,以實現對用戶上網行為的追蹤。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就此事件對谷歌進行了調查。
經過歷時一年多的調查,2013年11月18日,谷歌與原告各方達成和解協議,同意支付1700萬美元來和解這一指控。同時,谷歌同意不再在未經用戶許可的情形下,使用繞過瀏覽器設置的cookies代碼,追蹤用戶瀏覽器路徑,除非是出于信息安全目的或者防止網絡欺騙及其他客觀技術目的等。谷歌在這一指控中,雖然盡力與各原告方達成和解,但是其并未承認被指控的追蹤及侵犯用戶隱私行為。
事實上,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用戶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嚴重。用戶個人信息泄露事件頻發,引發上網恐慌。用戶個人信息是指能夠識別特定個人的一切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檔案、收入消費、購買習慣、婚姻狀況、教育背景等各方面信息。用戶個人信息屬于用戶隱私,互聯網搜索引擎在未經許可及用戶個人毫不知情的情形下,擅自收集用戶個人信息,屬于侵犯隱私權的行為。
從搜索引擎自身來看,各大搜索引擎都在搜集用戶信息,并在其瀏覽器主頁上放置有聲明事項,告知用戶其個人信息被搜索引擎抓取,一般搜索引擎會明確使用目的和使用權限,但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證用戶個人信息不會被泄露和非法使用?;ヂ摼W環境下用戶隱私保護已然成為一項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從我國目前立法現狀來看,對于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集中于《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中的相關條款。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互聯網上用戶個人信息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傳統民法體系中的個人隱私。這也是互聯網個人信息無法得到切實保護的重要原因。傳統民法中所保護的隱私權是公民對于自己個人生活秘密和個人生活自由的禁止他人干涉的人格權。網絡中用戶上網時的個人信息并不完全等同于個人隱私。因此,我國目前對于互聯網個人信息收集的保護并不能完全套用民法中隱私權保護條款。
除了上述涉及公民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條款外,我國剛剛通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正案也細化了消費者領域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以適應消費者新型的消費方式、消費結構和交易方式的巨大變化。同時,刑法修正案(七)第七條也已明確規定:“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法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
但是,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缺失始終制約著我國對公民隱私權的有效保護,在互聯網行業尤其如此?;ヂ摼W絡個人信息的保護關涉每個上網用戶的切身利益,無論是對于行業秩序的維護,還是消費者個人的權益保護,制定和執行有針對性的個人信息保護條款是極其必要的。對我國互聯網行業而言,互聯網企業應加強行業自律,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做好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